目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校内新闻 >

博格思加州学校创始人——人民网访谈录

文章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16-04-19 14:58

【嘉宾简介】

 

  马振翼,美籍华人,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数学及物理双学士。现任加州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委员,美国星腾科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全球执行总裁。

  张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日对比文学博士,美国星腾科国际教育集团中国区执行副总。在美国工作生活20年,带领顾问团队帮助上千学生进到斯坦福、耶鲁、MIT等名校。

      陈志文,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总编辑、中国教育网总编辑、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长期从事教育与互联网研究工作。

      414日下午14:30,美国星腾科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全球执行总裁马振翼,美国星腾科国际教育集团中国区执行副总张歆,中国教育网、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做客人民网教育频道,就“国际学校和中美教育的比较”的话题进行访谈。

 

 

       [主持人]:欢迎三位的到来。前段时间,有句话非常流行,叫做“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其实,对于求学者来说,现在出国留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个不仅是个人开拓视野、提升自我、选择增多的表现,其实也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跨国流动的大势所趋。可是,你知道吗?现在想要出国留学,不一定真的要出国。比如前不久,美国亚太裔事务委员会委员马振翼先生在山东青岛创建的博格思加州学校就在中国本土采用纯正的美国教学模式,教授美国高中课程,比如说AP课程、ESL英语课程等。马总,我们知道从2002年星腾科创建以来一直致力于帮助华人学子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有一个数据显示,现在大概平均每年有4000名学子在星腾科的帮助下进入美国非常好的学校,其中已经连续十年出现了哈佛学子。我想请问您,这一次开办博格思加州学校这所国际学校的初衷是什么呢?

       [马振翼]: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主要是最近几年从中国去美国的留学人数越来越多,而且是年龄越来越低龄化,以前是研究生出去,后来是本科生,现在几乎到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到小学生出去。美国法律规定,18岁以下的孩子出去的话必须读美国私立学校,美国私立学校寄宿的很少,大部分的私立学校是不寄宿的,就算有些私立学校有寄宿,也是床位很少,大部分的留学生孩子被放进寄宿家庭。寄宿家庭很大的问题是没有任何机构或者标准去监管他们,家长也不知道他们的家风好不好,慢慢变成产业化,这些寄宿家庭根本没有去管孩子,根本没有行使监管人的身份和职能,只不过收他们的房租,给他们提供三餐,很多孩子都学坏掉。比如前几个月南加州发生的骇人听闻的事情,五个中国学生欺负另外一个中国学生,结果甚至有的被判终身监禁,这种社会现象越来越多,早在好几年前就发生了。那个时候,我个人也是加州亚太事务委员会委员,我曾经和加州教育厅反映,这么多学生选择来到加州读书,50%的所有中国学生在美国的学生都选择在加州,我想说,咱们不如把学校开在中国来,把这些基础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这样纯加州式的教育搬到中国来。加州政府也非常乐见其成,帮我们解决问题,继续欢迎大家来加州读高等教育。所以,授权我个人和我公司在中国开设了10K-12,就是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学校。我们学校的特点就一条,把学校从美国产出来的搬到中国来,其他的和美国完全一模一样,我们也是唯一一个学校用的是百分之一百加州认证教学,是加州教育厅直接派给我们的,是用的加州教育的课程,当然我们要符合中国的法律规定,比如,中国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还得上,除此之外全部是加州课程,这样小孩子进来的话,感觉到完全是加州的氛围,未来去加州任何公立大学,比如伯克利大学,也不用考托福,考SAT就好了,享受完全加州居民享受的便利条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这个学校,既是为了帮助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而且我们不是以盈利为目的,学生没有钱没有关系,我们有很多奖学金放在那里。昨天我和校长开会说,你的责任是选好学生,没有钱没有关系,有没有钱再说,免费让他上,但一定要选择好学生,这是我们的一个办学理念。

       [陈志文]:我补充一点,大概八年前、九年前,我们去美国的学生80%是读研究生,但是去年美国报告表明,我们赴美的学生大概读研究生的只有40%,也就是说,将近60%是本科级以下。从增长的比例上来讲,不仅是本科生,和七八年相比大概是十倍以上的增长。增长更快的是高中生,是几十倍的增长。也就是说低龄留学在美国这块表现得非常的明显。我个人是非常反对低龄留学,尤其本科以下,我一再强调要谨慎。一旦要出去读书,往往是在初中毕业以后,这个时间段正好是青春期,人在定型的时候,孩子们其实是最脆弱的时候,他的各方面的性格,各方面在形成的敏感时期,就像一个蝴蝶在退壳的时候,最脆弱。外界对他的干扰影响是最大的,这个时候把他丢到美国或者英国,他发生事故的比例或者概率要远比在国内高得多得多。所以,我们很多留学生出的问题,小留学生出的问题是最多的。

       [陈志文]:刚才马总讲到加州这件事,这种事情实际上是很严重。所以,从国家来讲,在前年开留学工作会的时候提到一个词是留学的安全问题。过去十几年前我们在国内讲出国留学核心是市场秩序,不能有坑蒙拐骗,整顿市场秩序的问题。现在讲的是海外留学生的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包含吃喝拉撒各方面的安全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更支持我们在国内有一些国际学校,包含有一些国际部,我认为是比较适合的,在这个年龄段放在这个环境下。老百姓有这个需求,我们尽量去满足他,在这个年龄阶段谨慎出去。我不是反对坚决不能出去,而是要谨慎。

       [陈志文]:在青岛办加州学校,我觉得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只是办一个国际部的时候,很多家庭不满意,因为他不管,他就认为美国也罢,英国的教育是最好的,其实也未必。像马总办一个博格思,名字就叫加州学校,加州的教育部前部长任美方总校长,老师由加州培训委派出来,当然它要吻合我们国家基础教育政策前提下,尽量去保留加州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比如课程体系,还有文化等各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解决留学安全的问题。你非得要去选择教育,没有问题,在这种环境下,可能更可控、更安全。

       [主持人]:陈总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提醒,小留学生现在成为一个问题了,为什么这么小就要去留学呢?在很多家长看来,他们可能觉得留学生要是年龄较小出去的话,比较容易适应当地的环境。比如说文化融入、语言,在这方面,不然有家长告诉我说,如果我的孩子都到了本科生、研究生再出国,可能他连国外的笑话都听不懂,但是因为很多家长主要看到这方面的利好,没有看到像刚才陈总提到的小留学生方面的隐患。在我们这儿开办国际学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主持人]:我们知道新开办的博格思加州学校有一个很有特色的课程,就是AP课程。我们知道张总是这所学校的校董,能否请您具体介绍一下吗?

       [张歆]:AP课程是美国叫大学理事会所提供给高中生的相当于大学水平的课程,A-level,也就是所谓的英国的高考,还有IB,也就是国际文凭组织为高中生设计的两年课程之外的另外一个AP课程,是被美国所有大学所接受的一个有加权GPA这样一个提供非常好的效应的课程。通常在美国的不管是公立高中还是私立高中,一般会开设10-15门的AP课程,AP课程也是反映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它有什么样的师资去吸引学生的标准。我们在青岛的博格思加州学校,我们是要将开设多AP课程,在这之上,我们还有加州大学的欧文分校,会提供给学生的在线AP课程,对于很多将来想要去美国上大学的学生,对他们真正能够展现给美国大学说,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已经有能力、而且有条件学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提供的AP课程这样一个学习的能力,对他们申请美国大学是有利的。

       [主持人]:我们谈到课程设置的问题,就像之前谈到的,中国大地上有越来越多国际学校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方面按照中国的规定开办课程,另外一方面他们追求原汁原味的国外教学模式,能不能请马总给我们列一个菜单,现在中国国内学校的学生最需要什么样的国际课程?

       [马振翼]:其实我个人认为课程不是最主要的,因为我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我教你什么。现在网络的发达,国际网络的发达,你要学什么知识学不到,包括你要学麻省理工大学和康奈尔,他们所有的课程都放在网上,你都可以学到。课程这个概念并不是最重要的,当然国内有五花八门的课程,有AP、有A-level,有O-level,有IB,甚至有两边都读的。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教育理念,尤其是高中这个阶段,像陈总讲到的,是孩子进入到一个非常大的转化期的年龄段,你的心灵、生灵、社会道德和思想所有的都在一个突破性的探索,理念和价值观是特别重要的,比课程重要。你还记得高中学什么?我不太记得高中学什么。我记得我高中几个老师对我说的话的影响,在博格思我们强调几个重要的理念,第一个理念,我们相信一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种子,这个种子里面含了他未来无限的潜力和更应该做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身为教育者,没有权利去决定这个种子是怎么样的,我们的职责只是帮助学生去解开这个种子,让这个种子发芽,让学生了解它里面是什么东西,然后让他愿意付出努力追寻他本来与生俱来的种子带他该去的方向,这是我们的任务。我们的slogan是被启发,启发你寻找自己的梦想,通过你的努力,通过我们教给你的技能、知识去逐渐跟着去飞。

       [马振翼]:博格思是希腊神话里面的一只白的飞马,一只马带了一双翅膀,代表振翼高飞,去飞到很高的地方。课程五花八门,哪一门课程好,哪一门课程不好,这没有绝对的说法。你去英联邦的国家,你问是AP好还是IB好,他们可能说IB好,你去问美国学校,AP好。我不认为课程是很重要的。其实这些都离不开基础的东西,英文、历史、地理、自然科学,但理念是很重要的。很多的学校,各个学校都有它自己的理念。但是一个学校把理念坚持好,这是和别人分别出来的,不管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是哈佛大学,一定有大家一直不变追寻的理念,这个理念恰恰是博格思要做到的,让我们的学生去了解自己。比如高中生,相信我这个年纪的人,超过一半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每天需要什么,我们梦想是什么,可能很多人进入到四十岁、五十岁都不知道要什么,可能会碰到中年危机,这辈子好像白活了。

       [马振翼]:我不希望学人家,我希望我们的学生在20岁之前,他的想法可以变,但要知道自己那时候为什么奋斗。我随便举出几个例子,不管是商业的巨富大佬,像李嘉诚,十几岁就知道要成为商人,不管是客观因素还是家里条件不好,他知道他要从商。比尔盖茨16岁就开始编码,乔布斯在15岁的时候就和他的好朋友在高中的实验室开始做一些机器了。爱因斯坦在17岁的时候开始写他的人生第一篇物理文,美国很有名的一个主持人奥普拉,是美国最有钱的主持人,他自己办自己的杂志、电视台,他16岁的时候在高中的广播俱乐部里当主持人。这些伟大的事情都是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就知道要什么。你知道自己要什么,付出的就不是努力了,而是一种兴趣。我希望我的学生是这样,并不是要考好SAT。我绝对不要我的学生、我的学校创造出最高SAT的学生,我要我的学生都可以找到他们自己想要干什么。20岁想干什么和40岁想干什么肯定不一样,但是,我希望看到学生是,我要当一个海洋工程师,我要当一个画家,我要当一个考古学家,那种激情我觉得是现代教育缺乏的。

       [陈志文]:我非常赞同马总基本的观点,其实课程只是载体,是实现你理念的一个载体而已,具体到课程设置上。如果仅仅从课程这个角度来讲,OECD PISA搞的测试,全球来看,中国最好,从知识学习角度来讲,全球最好。包括美国、英国学校很喜欢中国学生的一个根本原因,从知识角度来讲,我们都很好。但是对我们的教育非常不满意。课程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还是在你的理念,最难的是你的理念是否灌输给每一个老师、从业者,在这个过程中去执行。举个例子,我们从小上学的时候,学校门口都写着“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讲团结,实际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协作精神非常的差。反观,美国也罢、英国也罢,他们协作精神非常棒。从小他们的课程里面就灌输着这种基本的理念和意识。比如建成一个小组一起做一个作业,无论是动手的甚至是一个演算的题,一个人做出来没有用,必须回去大家都做,一块儿完成才算完成。从小渗透这种东西。换句话说,博格思加州学校或者其他美国加州的学校有什么样的理念,在这些里面去贯彻实施最关键。

       [陈志文]:马总大概意思是说,希望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就是你想要什么,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的理解,这是你的一个原始的出发点。这个过程就看,马总如何去把他们个人,不只是老师,可能包括教辅人员,甚至包括打扫卫生的人,去体现博格思加州学校的精神和理念,可能一句话、一个动作去传递、渗透、灌输。

       [主持人]:真的影响学生最大的还是老师,这些理念要影响到学生的话,必须把理念传授给每一个老师,好的老师才能给学生带来引导。现在放眼望去,很多国际学校好老师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了,刚才马总做了简单介绍,博格思老师是美国有过培训或者有资质过来的,您能否具体介绍一下吗?

       [马振翼]:现在中国很多国际学校所谓的外教,外教的简称是外国教师,很多从南非、马来西亚、印尼,只是从讲英文的国家来的。有些从西方国家,先进西方国家,美国、英国来的,根本没有教学经验,只是国际学校在社会上找出来的。因为好老师的资源是非常缺乏的,在先进西方国家里面,毕竟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就好像很多中国好老师不愿意到越南教书,不愿意到柬埔寨教书。相同的,同理很多好老师不愿意来中国,因为中国不管是现在人比较挤,或者有一些天气气候条件等等。我们为什么能突破这一点,不是我们的关系,是因为加州政府,加州政府和我们签署的协议是他们会派老师过来,加州有好几十万的老师,这些老师是经过严格的训练,四年本科大学毕业,再修一年半的教育学分,再实习一年,才能成为加州认证的教师。我们老师平均教书年龄是在七年以上。我们的校长会来当我们美方学术校长兼自然科学老师,我们必须要求他亲自授课,不许和学生脱节,不管教两堂还是一堂,要亲自教课。他的太太是自然老师,他的太太也过来。还有两个孩子,一个10岁,一个11岁,都带过来。为了解决两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决定把两个孩子放在青岛。上个月把美国房子卖掉了,他就是这样有激情,我们要的是这种老师。如果只是在上海或者北京找一个,多少薪水,跟你谈薪水就来的,这不是我们要的老师。我们第一组会来八个老师,我们给的薪资会比他们在美国拿的要低一点点,可是他们都愿意来,为什么?因为他们也想共同来创造出我们都认为理想中的高中。

       [陈志文]:现在国际学校也罢,或者国际部也罢,让管理者最头大的就是老师外教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性能夸张到什么程度,一个学期下不来人就要撤了,这是一个不稳定性,对学生来讲,频繁换老师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第二,这些老师本身的资质或者水平有严重问题,或者品行就有问题的。就像马总说的,优秀的老师不可能向欠发达地区去流动的。很多学校为了迎合家长,随便找一个白面孔,这个人有可能,说句极其难听的话,这个人可能在美国是一个流浪汉,他没有这个能力,就把他弄过来去当老师,这是有的。对于外教的师资大家很看重。第一,的确很缺少,第二,质量很难保证。教育部在这方面严格的规定,相关的资质,我也知道一些学校是达不到的,因为可选择的范围是非常有限,所以有些学校并没有严格执行这个。我也问过马总博格思学校的老师,他们讲过从加州培训和被派过来,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所有的理念包括知识的传输,最后是要靠教师完成的。其中有一点,我当时问过马总,稳定性的问题。在美国那边签了合同,不是你到这边随便就可以撕毁说,那边有高薪,我就走了,这是不可以的。这一点也很重要。

       [主持人]:有一个严格的管理规定是吗?

       [马振翼]:一般的国际学校在中国请老美其实有点傲慢的心态,我就走吧。但是我们在美国也有公司的,等着你,你走了回美国之后我们再处分你。

       [陈志文]:这个约束非常重要。我也能理解一个外国人到一个地方,让他待几年的确很难,有一个文化适应问题,他会觉得很孤独,他需要社交,需要其他。我们经常讲,北上广还是能留住外国人,多待几年,但是有些很困难。这时候必须要有一种东西约束他,摁住他。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到从几个方面讲,一个是教师的师资,另外是课程设置,另外是小留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这样看来,在国内留学比出国留学还有诸多的好处。如果我们有一个足够好的国际学校,也许在国内就可以满足老百姓想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愿望。我想请教几位嘉宾,您觉得通过国际学校来倡导在国内留学,这种理念应该如何去推广呢?

       [马振翼]:我个人认为,我不觉得要推广这个理念,因为就是一个选择吧。之前是家长没有选择,所以他很纠结,我希望我的孩子去美国授高中的美式教育,但不希望孩子离开我的视野,我管不上他,会担心。甚至有些家长到那边买房子,有能力,妈妈送过去陪读。但是,大部分家庭是没有这个能力的,父母亲必须要工作,所以很纠结。我们的方法是多一个选择,并没有认为这个方法会好过你去美国,我只是这个方法解决了你看不到孩子,你孩子没有人管的问题。在其他条件一模一样的情况下,这是很好的方法。这并不是谁都适用的。假如你有一个孩子,本身很独立,也很乖,也很喜欢读书,到美国也是到全日制学校,那你就去那边读书就好了,因为那边环境更好了,不仅是学校,到那边还有和其他企业或者政府做一些实习,到那边可能和大学老师有做研究,但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独立个体,没有办法给你那么多。如果你的孩子可能心智还不是那么成熟,你看不到他会比较不放心,我们家有老人想一个月看他一次,你就来我们学校。我不要求推广这个概念,让大家知道有另外一种选择就可以了。

       [张歆]:我觉得马总已经解释得很详细了,可能从我服务学生多年的一个角度再补充几句。我觉得现在很多小留学生出国是因为看到美国大学的录取率尤其是对国际学生的录取率越来越低了,尤其今年,今年从美国大家最耳熟能详的这些学校,比如斯坦福、哈佛、UC、伯克利。斯坦福今年的录取率低于5%,大概是4.69%,哈佛大概是5.6%-5.9%,伯克利大学经常是我们学生口中所说的进不了这种常春藤大学之后的一个保证学校,但今年录取率已经降到了14.8%,通常往年都是在20%以上。大家看到对国际学生尤其对中国学生录取率的降低,所以他们希望把孩子早一点送到外面,这样他们不管是标化考试的成绩,还有GPA,就是学校的成绩,可能不太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张歆]:我觉得从这个里面出发,国内留学除了解决刚才马总所说的小孩子们,可能他们在语言上或者其他方面适应了,但可能在思想的准备上、行为的准备上还不适应的话,如果说国内留学也能够同时满足不管是标化成绩的准确性或者学校GPA的准确性的话,从这一点来讲,可能我也不是用倡导这个词,也是给家长们提供一个更多的选择。

       [陈志文]:我觉得这个问题,原则是和马总是一样的,这是多一种选择,前提是想清楚了,认识到了,我们很多表面都是孩子的选择,但是没有想清楚,没有认识到。前两天发生了一件事情,也是青岛的一个女孩子。她和她妈妈都认为她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成绩非常的差,非要现在就出去,马上联系了一个加拿大的高中,马上接着读,不重读、不复读,直接上,而且说那个中学很好,这是不可能的。最简单的逻辑,你用中文都学不好数理化,你用英文能马上学好吗?这是一个很荒唐的事情。这就是典型的没想清楚。是你给他的选择,但是没有想清楚害的是孩子,最终受害的还是家长。

       [陈志文]:所以,我觉得这件事,虽然是选择,但是一定要搞清楚这件事。我反对低龄留学,原则上反对,但是我说想清楚了,没有错。尤其想清楚之后,知道风险之后,可能相比较,女孩子更理性,成熟更早一些,女孩子要比男孩子更优先。学习优秀的孩子比学习不优秀的孩子风险更低,父母去陪伴比不陪伴更低,最起码我说这个年龄其实不是需要父母陪伴,是需要伙伴陪伴,最好拉一个伙伴一块儿去就更完美了。这是技术细节。但是,一定想清楚,不要只看它的好,没有看它的不好。刚才张老师说到英文,大陆有很多学校涉嫌作假,我们经常口头术语说美高,在美国念的中学的成绩单会更让大学有信服力,是这样,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问题是你去就一定拿到好的成绩单吗?这是两回事情。我知道最优秀的孩子在中美都可以申请好的学校,在美国可以拿到好的成绩单,在国内也可以。你想想自己属于哪一类的,不是在美国吃喝玩乐,是素质教育,就可以拿到很好的成绩单的。恰恰在美国最优秀的中学生,无论在哪个学校,他想上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的时候,很多孩子只能下半夜睡觉,因为他不仅要完成成绩,还要完成那些好学校所需要的其他社会活动,他需要时间。所以,他就根本不够。大前年有一个美国著名记者获普利策奖的记者写了一本书,就是《惠尼中学成长记》,旧金山最著名的一个公办中学,他记录了高三女生的一天,第一页写的是“魔法数字四”,第一章题目就是魔法数字四,喝四杯咖啡,睡四个小时得4.OGPA,这就是高三女生的一天,不是怀疑,我特别看了,这个学校是虎妈女儿所在的学校,这个高三的女生有伟大的理想,所以她就这么辛苦。这么优秀的人,这么辛苦才能达到这个目标,你想想你自己可能吗?我觉得这件事情一定不能盲目就可以了,如果想清楚了,无所谓,怎么都没有错,就怕这个盲目。我刚才讲了青岛这个学生就是很盲目的。但是我给他警示了,最后他还是要坚持去,那没有办法。

       [主持人]:几位嘉宾都谈得很好,出国留学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但是不是目的。所以,选择留学,不管是从家长还是从孩子来讲,都要避免盲目性。出国留学从中国到了一个别的国家,其实环境是不同的。就拿中国和美国来说,国情不同,文化基础和思维方式也不同。刚才张总提到帮助中国孩子进入学校美国,是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差异有最直接的了解。请问张总,您觉得中美之间的差异在哪呢?

       [张歆]:这个问题很大,我就从一个最简单的一句话入口。我们在送学生去美国留学的时候,经常会跟学生说到一句话,说美国最顶尖的大学,或者大家心目当中梦想的学校究竟是需要什么样的学生。我们经常跟学生灌输的一个词是将来服务于他的社区或者服务于社会的一个学者。我在中国上过大学,在美国也上过大学,在中国上的是工科,在美国上的是文科。虽然这两个科目在学习方法上没有比较性,但是在老师教授方法上很有比较性。比如在美国,我听到老师对我的不管是论文还是上课的一个发言,最大的一个提问就是告诉我最有意思的地方在哪里。但是在中国,老师最喜欢问的就是作业完成了没有,今天预习了没有,复习了没有,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就刚才提出的文章的中心思想还是这道题的解法,大家有什么问题。最大的差异,我为什么说是,它就是一个真实的社会,在美国我觉得老师从一开始就会教授说,在一个真实的社会里你应该怎样去思考,怎样解决一个问题。之前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在台湾上学后来去美国MIT学研究生和博士的一位老师,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恭喜你,你终于不拿A了”。这篇文章是说,他在台湾上学和我们中国大陆的学生一样,一直以拿A,以拿完成作业,以拿提前预习、后面复习来作为标准学生的考量。但他到了美国以后,他第一次没有拿A的时候,他的教授说,现在你可以真正学会说,只是以课本为基础,你去有计划性地去犯错误,然后来真正去学到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是我要从服务学生这个角度来讲,我希望中国的学生真正能够体会到说,什么叫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社区或者服务于国家的一个学者,而不是单纯的一个学者。

       [主持人]:马总,您看呢?您领导了很多年,对中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有很深刻的认识。

       [马振翼]:教育是一个文化和国情的分子,比较这两个教育,说得很大,我从小小观点看这个事情。真比较的话,在中国,其实世界很多机构曾经去衡量过全世界的高中生的基础能力,美国远远落后于中国。我们都知道,在美国,中国的学生高二、高三、高一、初一也好,基础能力,数理化、英文,甚至世界观都超过美国的学生两年。如果比较两个孩子,美国的高中生和中国的高中生,会发现中国的高中生知道很多,美国的学生只知道玩,会做一些基本的东西。为什么在大学的时候,反过来,实际上顶级大学是在美国,而不是在中国,这是有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因为人生成长是有过程的,0-15岁的时候应该做什么事,应该学会什么事,有一个里程碑要达到。不达到的话,就拖到后面去了。比如10-15岁会经历一个情感的里程碑,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就会形成依赖,形成依赖,后面就会造成很多问题。在美国是0-18岁的时候给孩子三个最大的差别,给予孩子一个是自我认知型,我是谁,有很多个性化的东西。我是谁,我喜欢跳舞,原来我是一个棒球选手,原来我是一个橄榄球选手,这是一个,这是中国没有的。大家就是考分数。这是第一个差异化。

       [马振翼]:第二个差异化,0-18岁教育你是一个团体的一部分。刚刚陈总说的,你做什么功课都是一个团队,为什么美国喜欢团队运动,不管是橄榄球、篮球、棒球,这些都是团队运动,从小告诉你不光是为自己做事,你是为你的社团做事,不管社团是五个人还是五万个人,所以从小教你不要自私,做事不是为自己。

       [马振翼]:第三是想象力。和中国比较,包括数学,比如几何,三角形怎么证明,有十几种证明,不是一种证明法。有人说我用三条来证明,他可能用三十条证明,你不能说他错了,只能说不够简洁。在美国,老师不会告诉你一个正确答案,更多是启发你问你,这位同学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这个看法怎么样,大家总结总结,老师告诉你。中国会告诉你这是一个标准答案,你们记住这个标准答案怎么导出来的。

       [马振翼]:中国有哪三个比较和美国不一样呢?就是没有这三个,中国更多的是你不要管同学做什么,你就好好读你的书,因为你对付的是考试,你跟他没有关系,你把自己搞好就行了,是自我跟一个东西比赛。你也不要管,下课你去补习,也不要管喜欢画画还是喜欢打棒球,你就是好好奔中考和高考,这样的做法,因为你不断地练习,你算数的时候会快过美国同学,因为不断地练习,你的知识量会大过这个美国大学,可是当我们进大学之后,我们再用心去算9850是多少,我们一定是用计算器去算,当我们进入大学的时候,不用背元素表,因为我一定会去谷歌和百度去查,当我大学的时候我不用再记住公式,网络上一查就查到了。大学毕业后,根本不用去记东西了,我需要的是什么呢?沟通的能力和思维的方法,因为没有人会记住他学的东西。我常常说记忆是很不值钱的,学完就忘了。包括律师,律师学了,在美国学法律,你问他法条,他不记得,他要查,但是法律逻辑知道。这是最大的差异化。在小的时候,美国的学生更多是让他们自由发挥,找出自我是谁,培养出兴趣,找出一个逻辑思想。在大学的时候,他的独立思考能力,他有合作实践能力。所以,他们在比,一个大学生从中国大学刚刚毕业,无论是清华还是北大,和美国大学生一比较,去公司会认为美国的大学毕业生会好用,而在中国读的大学生的不太好用,这就是一个差别,毕竟社会是一个团体,何必去比你记得什么东西,我记得什么东西。比的是思维,怎么沟通,以及今天这个同事心情不好,怎么让他更开心一点。

       [主持人]:刚刚几位嘉宾都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非常精彩。我们说,中国教育有很多优点,比如在PISA测评中,中国学生的优异成绩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关注,但是我国的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就像刚才几位嘉宾指出的,其实现中国正在进行高考改革,因为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足。比如现在开始推行评价学生的绿色评价体系,也在努力争取解决这个问题。刚才几位嘉宾就留学方面谈得特别好,我想再请问一个问题,想请问马总,您认为有最理想的留学吗?

       [马振翼]:我不敢说有最理想的,但是我认为留学有比较合适的时间段,有比较合适的,像刚才陈总讲的,有比较合适的理由,首先,我觉得留学是两种人,一种是积极性留学,一种是逃避性留学,我觉得有两种类型。逃避性留学就像陈总说的,我在中国做得不好,中国好辛苦,看我同学每天早晚仔细,我要出去,外国一定好。外来和尚会打钟的概念,绿草永远隔壁的比较绿,这种心理的想法是哪一国都有的,这是逃避式。他认为我这边太辛苦,所以要走。很可惜的,有一部分的、很大一部分的留学群众是这样的,或者父母舍不得孩子这么辛苦就把他送出去。他忘记了,如果你要去当一个好的学生在美国,甚至比中国更辛苦,因为除了顾及课程上的东西,还要顾及社会上的实践。如果想要去美国读一个普通大学,事实上没错,不用那么辛苦,因为美国普通大学很多。积极性留学是什么呢?知道我想干什么的,我想出国学物理,因为我们国家的实验物理器材没有那么先进,我想去斯坦福,因为它有十公里、五公里的加速器,我想和世界顶级诺贝尔奖获得者学物理,那好,你就有很明确的目的,你就适合去留学,因为你有一个明确的目的。

       [马振翼]:再一个,留学有时间段。我个人认为留学有三个时间段,一是把本科读完去外面读研究生,一个是把高中读完去外面读本科,再一个把初中读完到外面读高中,这有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各有利弊,如果你把本科读完到外面读研究生,你学的是知识,不能真正学到思维、模式和文化,除非你毕业后就待下来,那都不一定融入主流的社会,因为你形成了成人应该有的东西。如果你高中读完到美国读本科是可以形成思维。如果高中之前去的话,风险,就像陈总讲的育人观,当然主流社会会非常融入进去。所以,就看你想要什么,如果我不在乎孩子未来在国外待下来,你可以高中或者本科出去,如果孩子未来必须回中国来贡献,那你可以出去。没有一个最理想的留学。最理想,我应该这样说,最理想的就是把自己想清楚了,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出去。欺骗别人无所谓,千万不要欺骗自己,我认为理想是这样的。

       [陈志文]:我赞同马总讲的,想清楚的就是最理想的。想留学的孩子或者家长找我的时候,我第一句话就问他,为什么要留学,很多人跟我聊完之后的确就放弃不留学了。这里面除了马总讲的主动和被动留学之外,有一种是盲从。表面上是主动的,实际上是被动的,是盲从。看别人都走了,尤其他孩子的同学都走了,他孩子想去了,然后他就有了这个打算,这是典型的盲从。

       [陈志文]:无论哪个阶段,想清楚是核心,但是很糟糕、很糟糕及我们很多人没有想清楚。这是比较悲哀的一件事情。比如说,你如果说我非常伟大的想法,我是基于国内的发展,而不是将来去美国也罢、英国也罢,你也可以留学,也可以不留学,各有利弊。因为有人说,如果在国内发展,你应该不出去,比如你上了北大、清华,你同学资源未来是一个你巨大的人脉资源,这个说法是对的。反过来讲,出去就没有人脉资源吗,你有更广泛的人脉资源,更重要的是见了一个更大的视野,这是国内不能获得的。这是各有利弊的,关键是你要什么,想清楚是很重要的。

       [张歆]:我从家长这边的问题回答问题,我直接服务学生和家长,我听到关于留学,有没有最好的留学相关的话题,基本上家长是我学什么专业可以在美国比较容易就业。或者我去的学校,如果有太多的中国学生,这样的学校是不是我该避免的。还有我们对家长的名校情结有反馈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们进了像常春藤这样的学校,可以让我的孩子有更多的接触到这样的人,可以有这方面的人脉。就这三点我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有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其实留学应该以不留学为目的,这句话在不同的时代背景有不同的解释,真正意思可能就像刚才马振翼先生和陈志文先生所说的,就是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如果真正想在美国就业,以这个为目的来讲,大家真的应该去看一下华尔街的不管是新闻还是汇报所说的,真正的美国从当届毕业生招学生进大的公司,也就是我们说的很好的公司,并不是我们心目中所知道的那几所学校,反倒是我们不太知道的学校,比如滨州的州立大学、普渡大学、德克萨斯州他们有一个学校,这是我们先要从一个美国的真实情况去了解,如果就业是你的目的。

       [张歆]:第二个问题,是不是我们去了一所学校,太多的中国学生就不应该去这样的学校。我觉得不是的。之前纽约大学有一位教授来我上研究生UCLA讲座的时候他说过,在所有学校里面,中国学生或者很多国际学生还是愿意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的、讲同样语言的人在一起的,其实这对一个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他们也说到,我们中国学生可能在之前没有一个分析能力的准备,这个到了大学以后也不可能马上适应。如果你想去美国上大学,又想到一个没有中国学生的地方,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另外一本书上说得非常好,你去哪里上学并不代表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还是要看你自己是多么主动积极的去在接下来的四年中主动接触什么样的人群,主动接触什么样的文化。所以,最理想的留学可能也就是总结刚才两位所说的目的性,但真正的目的性可能还是要从更实际的美国的就业情况,你在大学中真正的分析能力、将来沟通能力的培养,还有就是一定要清楚,其实不管在哪里,你想接触什么样的人群,你想怎样度过大学四年,其实在于你,环境只是一个客观的因素。这是我想补充的。

       [主持人]:谢谢三位嘉宾刚才的精彩发言。刚才我们对国际学校、中美教育差异包括留学年龄问题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无论出国留学还是在国内留学,无论是大留学生还是小留学生,无论是中美两国教育之间的互动交流,还是两国教育因为差异碰撞出来的火花,其中都蕴藏着勃勃生机和无穷的期望,我们有理由共同期待教育的明天会更好。今天的访谈节目就到这里,感谢三位嘉宾,谢谢。